台   前   网

 

新闻热线0393-2211304
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0393-2211304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【普法宣传】打击整治网络谣言,共筑法治网络空间

如今,网络高度发达,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,与此同时,网络谣言也如影随形,对社会秩序、个人权益等造成了严重损害。了解与打击网络谣言相关的普法知识,对于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。

Part01.网络谣言的危害

1.扰乱社会秩序

在公共事件中,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,如编造某地即将发生地震、恐怖袭击等谣言,会导致民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惧,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管理。

2.损害个人权益

网络谣言会对个人的名誉权、隐私权、肖像权等造成侵害,如恶意编造某公众人物的虚假丑闻,会严重损害其名誉和形象,影响其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也可能遭受无端的网络暴力和精神伤害。

3.破坏经济环境

在经济领域,网络谣言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,如散布某公司财务危机、产品质量问题等虚假消息,会导致其股价下跌、客户流失,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,甚至可能引发行业的不稳定。

Part02.普法时间

我国法律关于网络谣言的责任,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、行政违法责任和刑事责任。

1.民事法律责任

【法律依据】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

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,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。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、声望、才能、信用等的社会评价。

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、舆论监督等行为,影响他人名誉的,不承担民事责任,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:

  • 捏造、歪曲事实;
  • 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;

(三)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。

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、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,应当承担侵权责任。法律另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

2.行政法律责任

【法律依据】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
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:

(一)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;

(二)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;

(三)扬言实施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。

3.刑事法律责任

【法律依据】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

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、诽谤罪

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。

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 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

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(二)项、第(四)项 寻衅滋事罪

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,破坏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:

(二)追逐、拦截、辱骂、恐吓他人,情节恶劣的;

(四)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,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。

Part03.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网络谣言

1.收集证据

当发现网络谣言侵害自身权益时,受害者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,包括谣言的内容(截图、链接等)、传播途径、传播者信息、对自身造成损害的证明(如经济损失的票据、精神损害的诊断证明等),这些证据将是后续维权的关键。

2.向平台投诉

如果网络谣言在某个特定的网络平台上传播,可以首先向该平台投诉,要求平台依据其自身的管理规定,对谣言内容进行删除、屏蔽等处理,并对造谣者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,如禁言、封号等。

3.寻求法律途径

【民事途径】

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造谣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在诉讼过程中,要明确诉讼请求,如要求停止侵权、恢复名誉、赔偿损失等,并依据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充分的举证。

【行政途径】

如果认为网络谣言扰乱了公共秩序,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,对于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条件的,将对造谣者予以行政处罚。

【刑事途径】

对于情节严重,构成犯罪的网络谣言行为,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,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,最终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。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广大网民在网上发布信息时应遵守法律法规,自觉做到不信谣、不造谣、不传谣切勿盲目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,让我们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不做谣言的传声筒。

 
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